130、Derby 圓頂禮帽
Derby原是英格蘭中部的一個城市名。1780年,該城的伯爵創(chuàng)立了“英國大賽馬會”定于每年六月的第一個星期三在倫敦附近的埃普索姆(Epsom)舉行,參賽馬匹年齡均須為三歲。這一天,英語叫Derby Day。在這一天,人們習(xí)慣帶一種圓頂窄邊的絲質(zhì)禮帽。為了紀念Derby伯爵。人們稱這種禮帽為Derby。現(xiàn)在這種禮帽多為女孩子騎馬時戴用。不過,現(xiàn)在只有美國人才把這種禮帽叫作derby,英國人反倒把這種禮帽叫作bowler hat。
131、Stocking 長襪子
stocking一詞來源于古英語詞stocc,意思是“樹干”、“根株”,而人的腿不是從形狀上、作用上同“樹干”、“根株”有些相似嗎?后來這個詞漸漸拼作stock。意思是“腿部的覆蓋物”;后來又變成stocking,指“小腿部分的覆蓋物”、即“長統(tǒng)襪子”。
132、Trousers 褲子
trousers一詞來源于愛爾蘭語truibhas,原指粗俗的“套褲”,不入大雅之堂的。
有一個故事講,一次,英國將軍威靈頓公爵(the Duke of Wellington, 1769—1852?ゲ渭右桓鼉芻?,走党C趴詒淮蚍⒘嘶厝ィ此穆砜愫退客嗤庹至艘惶鹺諫奶卓?。哉樓个守慂,一庚r笞迤锫沓雒?,要哉樎N妝冉險嫻囊路餉嬲稚弦惶跆卓?,覇T3指刪徽啵魷狹魅宋錁芻岬某∶媯偷冒煙卓閫訓(xùn)舴嬌扇肽凇?/SPAN>
133、Pants 短褲
古代意大利喜劇中有一個常見的丑角,名叫Pantalone,是一位穿拖鞋、戴眼鏡的傻老頭子,總是穿一條式樣奇特的褲子,而且式樣經(jīng)常變換。最早的一種式樣是長褲管、瘦褲腿、肥褲襠式的馬褲。這位喜劇角色為人們提供了pantaloon一詞,起初為“丑角”這義,其復(fù)數(shù)形式則泛指“褲子”。后來這個詞進入英語后被砍去了后一半,成了pants,意思也專指“短褲”了。
134、Bloomers 女式燈籠褲
bloomers指的是一種褲管肥大、在腳踝處束口的燈籠褲,為婦女參加運動時著用。
1850年,美國的女權(quán)運動支持者Mrs. Amelia Jenks Bloomer采用Mrs. Elizabeth Smith Miller設(shè)計的一種衣服款式,即短裙配燈籠褲,來作為婦女解放運動者的制服,并加以推廣,因為這種款式的服裝頗有男士風(fēng)度。這種服裝便被稱作bloomers。
19世紀90年代,在風(fēng)靡一時的“自行車熱”中,姑娘們紛紛穿上這種燈籠褲,為bloomers增添了許多光彩。也為這個詞增添了新的含義。
135、Pajamas 睡衣(褲)
pajama原是波斯語;pae即“腿”的意思;jama,“衣服”。pajamas原指東方伊斯蘭國家的女眷們穿的寬松褲。后來,男人們也穿。現(xiàn)在泛指“睡衣、睡褲”。
136、Handkerchief 手絹
這個詞是由hand和kerchief合成的;kerchief來自古法語couvrechief,字面意思是“蓋在頭上的東西”,即“頭巾”。在古時候,kerchiefs是被系在頭上的。后來,時興把kerchiefs拿在手里,于是英語詞就加上了hand,變成了handkerchief。面現(xiàn)在又往往把它放在口袋里,于是又成了pocket handkerchief。有趣的是,今天當(dāng)我們說到a pocket handkerchief的時候,我們講的是一件古時候頂在頭上、后來拿在手中、現(xiàn)在裝在口袋里的東西。
137、Bikini 比基尼泳裝
Bikini原為西太平洋馬紹爾群島最北端的比基尼島,1946年起美國曾在此多次進行核武器試驗。1947年,在法國的里維拉海灘推出一種空前暴露的兩片、三點式女泳裝,其轟動效應(yīng)不亞于年前比基尼島上撼天動地的一通爆響,于是好事者便以bikini作為這種服裝名。不過,此詞單純解作三點式泳裝并不全面,因為它也是西方太太小姐們進行日光浴的時髦著裝,并作為新潮健美女裝馳名于世;同時bikini也可指“男式超短泳褲”或“超短內(nèi)褲”。
138、Cloth 布
約在10世紀時的英國,人們把任何遮體這物都叫作clath,包嬰兒的布叫cild-clathe,即“child-cloth(襁褓)”。隨著語言的發(fā)展,后來clath可以指船帆,繼而指制作船帆的帆布、國王寶座上的覆蓋物等等。到了12世紀,英語成了重要的布匹中心,clath的含義也更加廣泛,泛指一切布匹材料。另外,在此基礎(chǔ)上產(chǎn)生的clothe(衣服)從語音、拼法、含義上都有了變化。
139、Cotton 棉花
歷史上有過許許多多種類的布。很早以前,古埃及人把他們織的一種布叫作al-quton;西班牙人吸收了這個詞,把它寫作algodont和coton;法國人吸收了coton,意指“棉布”。1400年,這個詞進入了中古英語,后來又加進了字母“t”,成了今天的cotton。這個詞在現(xiàn)代英語中主要作“棉花”講,但也仍可作“棉布”解。
140、Mop 拖布
mop這個詞不禁使人想起二百多年前英國一年一度的“雇工集市(mop fair)”。每年秋季,當(dāng)雇工集市舉行時,尋找工作的人們便手執(zhí)拖布——作為應(yīng)雇人員的職業(yè)標(biāo)志,聚集游行。英國的家庭主婦們對他們觀察、檢驗,從中選雇她們認為合適的人作她們家中的仆役;農(nóng)場主們則從中為自己選雇工人。
Mop這個詞來源于拉丁詞mappa,意思是“布”?!巴喜肌闭怯靡粭l一條的“布”作成的。
141、Pillow 枕頭
pillow起源于拉丁語。原寫作pulvinus,意思是“墊子”,進入英語后寫作pylu,后又變?yōu)閜illow。這種拼法的變化是簡直想象不到的。但詞義的變化并不大。
142、Blanket 毯子
hlanket一詞來自古法語blanquette,是在blane(白色的)一詞的基礎(chǔ)上構(gòu)成的詞,最初指的是作衣服用的“白色毛布”,直到14世紀中期才用來專指“毯子”。
143、Carpet 毯
看一看carpet(地毯)、scarce(稀少)和excerpt(節(jié)選)這三個詞,你也許想象不到它們竟同出一源,都是從拉丁動詞carpo(摘、拔)派生來的。這三個看起來風(fēng)馬牛不相及的詞卻由“摘”、“拔”,即carpo,這條線給穿了起來。
據(jù)說最早的地毯是用拆散的毛線制成的毛布,carpo在這里就是“摘毛線頭兒”或“梳理毛線”,carpet就是由此而來的。
scarce來自法語詞escars(稀少的),來源于拉丁詞excarpsus:ex即“out”;carpo即“pluck”;合起來的意思是“拔掉”。比如,當(dāng)人們從兔子的身上把毛拔下時,兔子身上的毛就變得稀少了。
excerpt來源于拉丁詞excerptus:ex即“out”;cerptus即“pluck”;合起來即“從文中摘出”。
144、Damask 錦緞
damask是一種質(zhì)地柔軟的錦緞,是以敘利亞的首都大馬士革(Damascus)命名的。
另外,是一種粉紅色的玫瑰叫damask rose(大馬士革薔薇),也是從這個城市的名字來的。由此又有了damask cheeks(粉腮)的說法。
145、Cambric 麻紗
cambric最初指的是一種織得很薄、很密的白色亞麻布,因經(jīng)法國斯凱爾特河的港市Cambrai(康布雷)出口而得名。然而這種布因大量生產(chǎn)銷售,后來就出現(xiàn)了以棉代麻、粗紡細織、以假充真的情況,改變了“麻紗”的性質(zhì)?!凹僮髡?,真亦假”,正宗的麻紗反而少見。Cambric倒成了這種假麻沙或仿麻紗的代名詞。
146、Cardigan 羊毛衫
cardigan是用精紡毛線編織的男、女長袖無領(lǐng)短上衣或背心、開襟,系扣或系帶子。
Cardigan(卡迪根),大寫時指英國威爾士西部的一個郡名。小寫指“羊毛衫”或“羊毛背心”。是從該郡第七位伯爵JAMES Thomas Brudenell源起的。這位性情暴戾、傲慢專橫的伯爵在1853—1856年英、法等國對沙俄的克里米亞戰(zhàn)爭中曾率兵打過著名的沖鋒。他本人愛穿并極力推廣這種羊毛衫,于是cardigan便成了這種羊毛衫的代名詞。
147、Cashmere 開士米
cashmere,音譯作“開士米”或“開司米”,原指克什米爾(Kashmir在阿富汗及西藏之間)地方所產(chǎn)的山羊絨毛。這種山羊絨毛,纖維極細而輕軟,是高級的毛紡原料。Cashmere就是從地名Kashmir變來的?,F(xiàn)在這上詞多指用這種山羊絨毛制成的毛線或織品。
148、mackintosh 雨衣
最早的西班牙探險家們常常為雨打鞋濕、行動不便而苦惱。他們終于找到一種簡便可行的方法,將土著印第安人防潮用的乳狀物質(zhì),即橡膠,涂在鞋子上,雨水便濕不透鞋子,在防水的問題邁出了可喜的一步。
1770年,英國化學(xué)家Joseph Priestley(1733—1804)無意中發(fā)現(xiàn)這種白色的樹膠的凝塊可以“rub out”(擦去)鉛筆的痕跡,于是他就給它取名叫rubber(橡皮、橡膠)。直到1823年,蘇格蘭化學(xué)家Charles Macintosh(1766—1848)在蘇格蘭首府格拉斯哥開設(shè)了一座工廠,用這種生產(chǎn)真正的防水用品。他是將兩層涂了這種印第安橡膠的布料粘合在一起,制成膠布,效果特別 好,于是行銷全球,各地人都爭用這種膠布制作雨衣。為了紀念這位發(fā)明家,人們便把這種雨衣稱作mackintosh。
這個詞現(xiàn)在還簡寫為mac。
149、Umbreila 傘
這個詞原在拉丁語中寫作umbra,意思是“蔭涼”,這個詞進入意大利語寫作ombra,意思未變。Umbrella就是從Ombra發(fā)展的,意思是“小蔭涼”,因為陽傘就是為了制造一個“小蔭涼”。不過umbrella后來的主要用途不是遮陽,而是遮雨。
150、Canopy 天蓬
古代帝王把華麗的canopy(天蓬)裝置在御床頂部以象征權(quán)貴,也是一種美的標(biāo)志。不過,古希臘人檔不這么高看canopy,甚至對它十分反感,因為這個詞在古希臘語中寫作konops,意思是“蚊蟲”。為了避免蚊蟲叮咬,希臘人就睡在帶有防蟲簾布的埃及式床內(nèi),并把這種床叫作konopein canopy就是從這個詞經(jīng)拉丁語演變來的。
151、Bedstead 床架
起初,bedstead并不指“床”本身,而是指床所占據(jù)的位置,其中的stead,在古英語中寫作stede,意思是“站立的位置”。其實今天的常用詞instead,也仍未擺脫“取代其位置”的含義。
153、Mirror 鏡子
mirror一詞來源于拉丁詞miror,意思是“羨慕”、“贊美”。鏡子不就是制作來讓人們進行自我欣賞的嗎?
出于同一詞源的還有一個詞:miracle(奇跡),“奇跡”正是令人“贊嘆”的奇異的事情。
154、Bead 飾珠
如今姑娘脖子上戴的“珠子項鏈”,過去是祈禱時用的“念珠”、“佛珠”,古英語寫作bede,意思是“祈禱”。超初,“作一次祈禱”叫“to bid a bead”,人們?yōu)榱吮阌谟涀∑矶\的遍數(shù),就將玻璃或?qū)毷戎瞥芍樽?,用細繩子串起來,祈禱時就用這些珠子計算、記憶祈禱的遍數(shù)。由于珠子是用寶石等材料制作的,自然就有了裝飾的價值。
155、Shampoo 洗發(fā)劑
在當(dāng)今中國,盡人皆知,“香波”乃新型洗發(fā)劑。電視廣告中一位位靚俏女郎的披肩長發(fā)秀美飄逸,據(jù)說是用了某某廠家的“香波”。然而你若考察一番此詞的來歷,便會失望地發(fā)現(xiàn),shampoo的本義既無香可言,也無波可揚。
Shampoo一詞是從印地語來,原義為“按摩、推拿”,用于洗發(fā)時則提示你洗 發(fā)的正確方法應(yīng)是:用手輕輕揉搓,同時對頭皮進行按摩。此舉極合保健科學(xué),又能予人以美好享受,難怪18世紀英國殖民者入侵印度之時,并將其輸入英語,除臨其地,卻也折服土人這一洗發(fā)高招兒,并將其輸入英語,除作動詞“推拿、按摩洗頭”外,又加進了“用洗發(fā)劑洗頭”之義,繼而轉(zhuǎn)指“洗發(fā)劑”,如特制的皂類,水劑、粉劑等。至于把shampoo理解成唯液體的“香波”莫屬,實在是一種誤會。
156、Plate 盤子
plate來自希臘的platys和拉丁語的platus,這兩個詞的意思都是“平面的”。Plate(盤子)正是一種平而淺的器皿。
Platter是一種“大淺盤”,也起源于這兩個詞。
157、Fork 叉子
fork這個詞,在古英語中寫作forca,指的是叉干草等用的長柄叉。在餐桌上用的叉子據(jù)說是一位名叫Thomas Coryate的人在1601年意大利帶到英國來的,他在意大利見別人在餐桌上用過這種叉子。英國人嘲笑他,說他出洋相,劇作家們還在他們的喜劇中送了他個綽號:“帶叉子的施行家”。有一點可以完全肯定,17世紀這種餐叉的出現(xiàn)為改善飯食習(xí)慣、改變在餐桌上抓取食物的不衛(wèi)生的方式向前邁出了可喜可賀的一步,因為在那以前用臟手抓取食物是很普遍的現(xiàn)象。
158、Spoon 勺子
spoon一詞來源于古英語詞spon,意思是“木片”、“木條”,以后又用來指家中用具。
最早的吃飯用的勺子是用木頭或動物的角制成的,后來用鐵、銅、鋃、稀有金屬等制作。12世紀前后,勺子是餐桌上唯一的餐具。
英國過去有一種習(xí)慣,相愛的雙方要互贈刻有或雕有自己手形的精美圖案的勺子,以表示真誠。
另外,spoon一詞還可以作動詞用,意思是“作出在戀愛中的行為”、“談情說愛”。有人認為spoon之所以有這層意思,是因為相愛的人就象碗廚里的兩把勺子一樣,是親密無間的。
159、Knife 刀子
也許你會問,為什么用餐刀子是圓頭的呢?這要歸功于法國政治家及紅衣主教黎希留(Richelieu,1585-1642)。過去的餐用刀子都是尖頭的。有一次宴會上,黎希留看見他的一位客人拿刀尖兒剔牙,他大為惱火,覺得傷了他的大雅,于是第二天就命令管家把所有的刀尖兒都給銼圓了。到了大約1700年時,這種圓頭兒的刀子開始普遍受到人們的歡迎,直到今天。
Knife一詞在古英語中寫作cnif。
160、Napkin 餐巾
現(xiàn)在宴會上用的紙作的小餐巾,英語叫napkin,過去曾一度是大塊方形的亞麻織品。這種大型餐巾,在銀制餐具出現(xiàn)以后相當(dāng)長一段時間仍還被當(dāng)作是一種“優(yōu)美”、“雅致”、“富貴”的象征,甚至到了19世紀90年代,它仍然是高級宴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桌布”,現(xiàn)代英語叫tablecloth,過去卻叫napery,是從古法語詞nape來的。Napkin從字面上講,就是“小桌布”的意思。
Nape還派生出naperon(圍裙)。這個詞被借入中古英語。“一條圍裙”,起初寫作a naperon,但由于印刷錯誤,誤將和n排在一起,成了an aperon;aperon后又簡稱apron,以致以訛傳訛,成了今天的an apron。
上面的nape,napery,naperon,napkin等詞都來自拉丁詞mappa,意思是“布”。
161、Purse 錢包
這個詞來源于希臘詞byrsa,意思是“皮”、“革”,因為這些錢包往往是用皮革制作的。我國也有把“錢包”叫作“皮包”、“皮夾”的,大概也是出于同樣的原因吧。Byrsa一詞進入法語后,變?yōu)閎ourse,意思是“錢包”或“錢包里拭目以待錢”。Bourse在寫時指世界聞名的“巴黎證券交易所”。英語吸收了這個詞,把它變作了purse,泛指“錢包”,常指西方摩登女郎用來裝零錢、鑰匙、粉盒、小鏡子等物品的小手提包。
162、Doll 玩具娃娃
小女孩喜歡玩的玩具娃娃,英語里叫doll,是從Dorothy這個女子名簡化來的,是其昵稱,起初指“情人”或“心上人”,繼而指“好看然而沒有頭腦的女子”,現(xiàn)在又用來指“玩具娃娃”。不過,今天偶爾也用它指“美貌的姑娘”:Isn’t she a cute dool!(她長得真美?。?/P>
163、Porcelain 瓷器
這個詞來源于意大利語的porcellana,原指一種貝殼,這種貝殼的外表有著瓷器一樣明亮的光澤,因此這個詞就轉(zhuǎn)指“瓷器”了。
164、Jade 玉
據(jù)說jade這種玉石能治肚子痛。西班牙探險家們深信這一點,他們從美洲把這種珍貴的寶石帶回他們的國家,并用西班牙語給它取了名字:piedra de ijada,意思是“治肚痛的石頭”。古法語吸收了這個詞,變?yōu)閘’ejade;進入英語后寫作jade。
165、Coal 煤
coal在古英語中寫作col,意思是“一塊燃燒著的沒有火焰的炭”。而charcoal(木炭)則是charred coal,即“燒制的炭”。
166、Pakace 宮殿
古羅馬七丘之一巴勒登丘(Palatine)起初是羅馬古城的主要部分。后來,隨著城市的發(fā)展,巴勒登就成了達官貴人、時髦的上流階層的聚居區(qū)。古羅馬政治家西塞羅(Cicero,公元前106-43)和陰謀家加蒂蘭(Catiline,公元前108-62)的府第就在這里。整個巴勒登丘的山坡上,有錢人家的房舍鱗次櫛比。
到了尼祿(羅馬暴君,Nero,公元37-68年,在位期間54-68年)當(dāng)朝時,他想獨霸巴勒登山丘,就下令將住房夷為平地。他的建筑師為他精心設(shè)計了一套住所,取名叫“palatium”,字面意思是“在巴勒登丘之上”,是那里的第一座宮殿。
法蘭西國王參照palatium這個詞,把自己住的宮殿叫作“palais”。這個詞進入英語后,起初寫作paleys,后來演變成今天的palace。
167、Pavilion 亭子
pavilion原指尖頂大帳蓬,下面供游藝或跳舞用。刮起風(fēng)時,帳蓬隨風(fēng)起舞,活象一只龐大的蝴蝶。Pavilion一詞就是從拉丁語詞papilio(蝴蝶)變化來的。而公園里的小巧玲瓏的亭子不是很象一個尖頂帳蓬嗎?
168、Mansion 官邸、大廈
mansion指的可不是一般住房,而是相當(dāng)豪華的官邸宅第,或高樓大廈,因此有人在譯曹雪芹的名著《紅樓夢》時,就用的是mansion來譯書名的這個“樓”字(“Dream of the Red Mansions”)。
不過,這個詞的祖先可沒有這么榮華富貴,它只不過是普通的住處而已。Mansion是從拉丁語的manere(居?。┡缮鷣淼模钤绯霈F(xiàn)在13世紀的拉丁語里,當(dāng)時的意思是“房舍”、“住所”。
169、Temple 寺廟
temple起初的的確是一種“空中樓閣”。古代羅馬占卜都伸出雙手,在天空中劃出一個區(qū)域,稱之為templum,聲言這是一個神圣的區(qū)域,然后他煞有介事地凝望著這片天空,根據(jù)天空中的風(fēng)云變幻的各種征象予卜未來。占卜者也常用同樣的方法在地面上劃出這樣的區(qū)域,也稱之為templum。后來又指在地面上這些“神圣的區(qū)域內(nèi)建筑的房舍、殿堂、院落”;拼法也漸漸變?yōu)閠emple。
170、Orchard 果園
幾百年前,這個詞拼作ortgeard;ort來自拉丁詞hortus,意思是“garden(花園)”;geard即“yard”,是古英語的寫法;合起來則是“花園庭院”的意思。
171、Kitchen 廚房
kitchen一詞,來源于拉丁詞coquo,即“cook(廚師)”。Coquo派生為coquina,cocina和cucina,古英語中變化為cycene,到了中古英語時期,又變作kitchene。這些詞看起來似乎很復(fù)雜。實際上卻又很合邏輯。廚房就是廚師工作的地方,從cook到citchen就是自然而然的了。
同出于coquo一源的還有:
biscuit(餅干),這是個法語詞;bis,意思是“twice”;cuit即“cooked”;意思是說餅干是兩次烤成的。這同德語詞Zweiback(餅干)是很相似的,Zwei即“twice”;back即“bake(烘烤)”。
Cake(糕點)一詞也來源于coquo,只是渠道不同罷了。
172、Closet 廁所
closet,又作water closet,縮寫為W.C.,意為“廁所”或“盥洗室”,又指“壁櫥”、“小室”。這個詞來源于拉丁詞clausum,意思是“closed place(關(guān)閉的地方)”。Closet愿意為“私室”,如國王的“議事室”、“密室”等。至今仍有“to be closeted with sb.”的說法,意思是“與某人在密室中商談”。
“廁所”、“盥洗室”在某種意義上講也是一個秘密的、不公開的場所。
173、Drawing-room 休息室、客廳
在過去,吃完飯以后,男人們?nèi)詫⒗^續(xù)喝酒、吸煙、交談,女人們則退到“withdrawing room”中去休息。Withdrawing-room就是“退避的房間”,這個叫法直到16、17世紀還很盛行。Drawing-room其實是withdrawing-room的簡寫。
174、Parlor 會客室
這個詞過去只是指“談話的房間”。它是從法語詞parler(談話)派生來的。在中世紀拉丁語中,這樣的房間叫作parla toriums,指的是寺院里的僧人在長時間的參禪打坐后同來訪者交談或僧人相互交談的專用房間。Parlor現(xiàn)在除作“客廳”、“會客室”外,還可作“起居室”解。
175、Dining-room 餐室
dine一詞是由法語詞diner而來的,起源于拉丁詞disjejuno;dis即“不”的意思;jejuno,“齋戒”;合起來是“不戒齋”、“解除齋戒”的意思。因此dining-roon就是“開齋、吃飯的地方”。
176、Theater 劇院
這個詞最初來自希臘語的thea,意思是“看”;以后變作theaomai,意思是“觀看”;進而變成theatron,意思是“觀看(節(jié)目)的地方”。進入拉丁語后變?yōu)閠heatrum;進入中古英語后變成theatre?,F(xiàn)在,美國英語中寫作theater;英國英語仍保留著theatre的寫法。
177、Belfry 鐘樓
belfry現(xiàn)在常用來指教學(xué)尖塔頂上的鐘及敲鐘裝置。其實這個詞起初與“鐘”毫不相干,倒是與“戰(zhàn)爭”有密切的關(guān)系。這個詞最早在英語中寫作berfrey,指的是被圍困軍隊自我防御用的“窩棚”。后來,berfrey變成了一種可移動的塔型結(jié)構(gòu),從里面可以向敵人開火,從塔頂還可以觀察敵人的動靜,是一種可移動的了望塔。繼而指防護了望人員的塔形建筑。由于了望塔必不可少的是報警用的大鐘,即bell,于是又混生出belfry一詞,用以指“警鐘”,由此又延伸指教堂等建筑物的“鐘樓”、“鐘塔”。
178、Boudoir 閨房
boudoir,[’bu:dwa:],是一個法語外來詞?,F(xiàn)在的“閨房”常指女子獨處的內(nèi)室或女子會見密友的房間。但在中世紀時,年輕女人生氣時就躲藏到boudoir里去。這個詞來自法語動詞bouder,意即“生氣”、“不高興”,因此,英語的“閨房”原來不過是女人生氣時借以回避別人的房間而已。
179、Chapel 小教堂
四世紀時,法蘭西的都爾市(Tours?鎰∽乓晃幻惺ァぢ磯〉氖ネ?。他嘶@?,他祬塞技?/SPAN>cappella)被法蘭克的國王們作為圣物世代相傳,安放圣物的殿堂也用“披肩”來命名,叫作chapele,進入英語后寫作chapel。與這個詞有相同血緣關(guān)系的是“圣物保護人”,拉丁語寫作cappelanus,進入法語后寫作chapelain,進入英語后寫作chaplain,現(xiàn)在指學(xué)校、醫(yī)院、軍隊、監(jiān)獄等的“牧師”。
180、Cathedral 大教堂
人們很難想象,一個教區(qū)的“總教堂”(cathedral)和單匹馬位的舊式“輕便馬車”(shay)竟然是一母同胞的親兄弟。他們都是從希臘語kathedra(座位?吹?,分零q方胗⒂鎩R宦肪∮锝胗⒂錆笮醋?/SPAN>cathedra,最初專指主教的“寶座”。由于主教的“寶座”通常設(shè)在教區(qū)中最主要的教堂里,于是這樣的教學(xué)就被人們叫作cathedral。
另一路經(jīng)拉丁語進入古法語,寫作chaiere,現(xiàn)代法語又寫成chaire,意思是“講壇”或“專業(yè)人員的座椅”。繼而chaire又衍生出另一個詞chaise,意思仍指“椅子”,進而又指“馬車”。過去的英國人誤認為chaise是“馬車”的復(fù)數(shù)形式,就想當(dāng)然地創(chuàng)造了它的單數(shù)形式shay。
181、Cabinet 密室,內(nèi)閣
cabinet原指私人收藏標(biāo)本用的櫥柜和小房間,是從意大利語gabinetto來的,原義為“小籠”、“小筐”,gabinetto又來自拉丁語的cavea,指的是“關(guān)放野生動物的場地”?,F(xiàn)在博物館的小陳列室或陳列柜英語仍叫cabinet,博物館的動物陳列室或陳列柜里仍然有許許多多野生動物,不過它們都已被制成了標(biāo)本。
由于這種動物陳列室起初是私人經(jīng)辦的,因此,cabinet一詞又轉(zhuǎn)指“私人小房間”、“密室”,現(xiàn)在又用來指“內(nèi)閣”,甚至指“全體閣員”。人們很難想象,cabinet(內(nèi)閣)高行政機關(guān)追到底卻是關(guān)放野獸的地方。
182、Attic 頂樓
attic現(xiàn)指屋頂下的“小閣樓”,往往被人們棄之不用,或用來存放物品、養(yǎng)鴿子等。然而在古代,這可是最迷人的住處。這是個古希臘詞,原義是“雅典的”、“具有雅典風(fēng)格的”,而雅典的建筑以其對稱、大方、古雅、精美聞名于世。因此,古時的attic該是非常雅致的房間。18世紀的英國建筑,多采取古雅典式,頂樓精美,飾有半露的。
183、Barn 谷倉
barn指“農(nóng)村存放谷物用的倉庫”,美國還常指“牲口棚”。這個僅有四個字母的詞在古英語中則寫作bereoern:bere意思是barely(大麥),oern即place(地方),因此,barn原來的字面含義是“存放大麥的地方”或“大麥倉”。
184、Bank 銀行
bank這個詞來自古意大利語banca,意思是“bench”。誰會想到“銀行”和“長凳”竟然有直接的親緣關(guān)系呢?
據(jù)記載,最初的埃及銀行家們,甚至最早的英國貨幣兌換商們,都是從在長凳上展開交易的。這種長凳通常放在寺廟的院落里。耶穌就是從這種寺廟的長凳上(或曰“貨幣兌換場”上)將貨幣兌換商們驅(qū)趕走的。于是banca,即“長凳”就成了“貨幣交易所”的代名詞,后來演變成bank,也就是今天的“銀行”。
185、The White House 白宮
“白宮”是美國首都華盛頓的總統(tǒng)府和政府的行政機關(guān)所在地。但“白宮”的名字是怎么來的呢?這要追溯到1812年。當(dāng)時英國正同美國交戰(zhàn),英軍占領(lǐng)了華盛頓,放火燒掉了一些房子,其中包括美國國會大廈和總統(tǒng)府。1814年,為了掩蓋火燒留下的恥辱的痕跡,總統(tǒng)府的褐色石墻被涂成了白色。從此,“白宮”(the White House)就叫了起來。
186、Big Ben 倫敦英國議院塔上的大鐘
這是一座舉世聞名的大鐘。通過英國廣播公司(BBC),全世界的人們都可以聽到它的鐘聲。1834年,原來的英國議會大廈被燒毀。在修建新議院時由本杰明·霍爾爵士(Sir benjamin Hall)負責(zé)建造了這座大鐘。這座大鐘于1859年6月3日上午11時安裝完畢。它有四個鐘面,每面直徑達22英尺,分針長14英尺。這些銅制的空心指針每件重達二百磅。鐘的聲音來自一口巨鐘。這口巨鐘高七英尺半,懸掛在一根粗鋼梁上,自1923年起,英國廣播公司每天81次向世界各地播放它的報時鐘聲。別看它大,可它并不笨,走起來極其準(zhǔn)確。因此,有人將Big Ben譯作“大笨鐘”是既不雅,也不妥的。格林威治天文臺的工作人員們每天替這個鐘校對兩次時間。大鐘極少報錯時間??墒怯幸淮嗡鼒髸r不準(zhǔn),那是因為一個在鐘樓上工作的油漆工把一桶油漆掛在了它的指針上,使它慢了下來。1993年5月曾報道停擺。
Big Ben的名稱是從負責(zé)建造這座大鐘的Sir Benjamin Hall的名字來的,是Big Benjamin的昵稱。
187、Mausoleum 陵墓
公元前353年,愛琴海附近的一個古國Caria的國王Mausolus駕崩,王后Artemisia悲痛欲絕,將國王的骨灰用水?dāng)嚢?,一飲而盡。為了讓國王永遠活在她心中,她在Halicarnassus城中興建了一座宏偉壯觀的陵墓。后來希臘人便用國王的名字稱這座陵墓為mausoleion。羅馬人借用了這個詞,改寫作mausoleum。英國人照搬了羅馬人的寫法,用來泛指宏偉龐大的陵墓。
現(xiàn)在這個詞還可用來指“大而陰森的房屋”。
188、Sphinx 斯芬克斯(獅身人面像)
sphinx是希臘神話中的一個女怪,她有美女的頭和胸,獅子的身軀,鵬鳥的羽翅,毒蛇的尾巴,她蹲在忒拜(Thebes)的一座懸崖上,用智慧女神繆斯教她的怪謎詢問過往的行人:早晨用四只腳走路,中午用兩只腳走路,晚上用三只腳走路,答不上來的人便被她吃掉。后來,著名的俄狄浦斯(Oedipus)猜出了這個謎:人。斯芬克斯惱羞成怒,從懸崖上跳下摔死了。
埃及吉薩(Ghizeh)的金字塔附近有一尊sphinx的巨大石像,據(jù)今已有近六千年的歷史(有說四千五百年或四千八百年的歷史)。
從上面的神話故事里,人們不難理解sphinx還可作“謎一樣的人物”解。
189、Window 窗子
window一詞來源于古代斯堪的納維亞語的vindauge;vindr即“wind”;auga即“eye”。最早的窗子是在墻上開的一條又長又窄的縫隙,長是為多進光線,窄是為了抗御壞天氣。然而這種長形的“窗子”與其說便于進光線,倒不如說便于進風(fēng),完全成了一個進風(fēng)口。于是人們就管它叫vindauge,即windeye(風(fēng)洞)。
190、Shangri-la 香格里拉
Shangri-la或?qū)懽鱏hangri-La,是1933年英國作家James Hilton的小說Lost Horizon(《失去的地平線》)中虛構(gòu)的喜馬拉雅山山谷的名字,那是一處烏托邦式的洞天福地,終年春光明媚,和平寧靜,富足美好,是人間理想的樂園,堪稱世外桃園。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美國總統(tǒng)羅斯福命令建立一處專事轟炸日本東京的秘密空軍基地,偏偏以Shangri-La命名,可謂大煞風(fēng)景。好在這個詞如今又恢復(fù)了她的魅力,試問,誰人不知遍布全球的香格里拉豪華飯店?何人不想置身其中,一享當(dāng)年令希爾頓心曠神怡的欲仙之樂?
191、Derrick 起重機
英語的“起重機”叫derrick-crane,簡稱derrick或crane。Derrick原指船上的動臂起重機,或叫“起貨桅”;后來也指油井或天然氣井井口上的鐵架塔。
Derrick同“絞刑架”有密切的關(guān)系,是從一個人的名字來的。17世紀初,倫敦死刑場內(nèi)有一個名叫Derrick的劊子手,很善于行刑,使死刑犯人減少痛苦的時間。后來,倫敦人把死囚赴刑場說成是to see Derrick。漸漸地derrick就成了“編印刑架”的代名詞。
起貨桅遠遠看去很象絞刑架,吊起的貨物又有點象吊起的死囚,于是derrick就用來泛指起重機了。
192、Asbestos 石棉
古希臘和古羅馬人用asbestos(石棉)制作餐巾,臟了不洗,直接扔進火里,再拿出時,餐巾又變得潔白無瑕。他們還用asbestos作燈芯,這種耐火的燈芯永遠也點不完,羅馬皇帝興建的雅典娜神殿里的長明燈就是用asbestos制作的燈芯。
Asbestos,在希臘語中原寫作amiantos lithos,(純潔之石),意思是“弄不臟的石頭”。后來,羅馬自然學(xué)家Pliny把它命名為asbestos,a即not;sbestos是“可熄滅的”,合起來指這種石頭是“不可熄滅的”、“燒不完的”。
193、Road 路
road一詞在英語里泛指“路”時,相當(dāng)于漢語里的“馬路”?!榜R路”可以指供車馬行走的道路,也可以指一般的路。而road的祖先恰好也同“馬”有關(guān)。
Road在古英語中寫作rad,是從ridan(即“ride”,騎馬)一詞演變來的,rad就是“供騎馬行走的路”,也就是“馬路”。
盡管中國的“馬路”上并不一定有馬,英國的“road”上也不一定有騎馬的人,然而我們都這樣習(xí)慣的叫下去。
194、Boulevard 林蔭大道
boulevard一詞是丹麥語的bulvaerk經(jīng)過法語演變來的,bul即“樹干”,vaerk即“work”,合起來是“樹干筑成的工事”,也就是“壁壘”、“防御工事”,因為過去的這些防御工事大都是用“樹干”建造的。當(dāng)這些工事不再使用時,工事的頂部就用來作為人們散步的場所?;蛘哂械牡胤骄桶压な峦频?,在原來的地方修建一條寬闊的大道。這種大道,法國人仍襲用了丹麥人的叫法,只是在拼法上略加改變,叫做boulevard。后來,這個詞便用來泛指寬闊的街道,通常兩邊有樹。
195、Doctor 醫(yī)生
doctor的字面含義是“老師”,它是從拉丁語doceo變化來的,doctus即“teach”的意思。起初doctor指任何有學(xué)問的人,而至今仍保留了這一層含義,作“博士”講。直到15世紀才用來指“醫(yī)生”。這個詞還簡作doc用作稱謂時簡作Dr.。
196、Actor 演員
actor是從拉丁語ago(即“do”,做,表演)變化來的。演員就是在舞臺上“做戲”的人。同出于拉丁語詞ago之源的還有active,action,agent等。
197、Scientist 科學(xué)家
scientist這個詞誕生于近代,時間約在1840年。創(chuàng)造這個詞的是英國劍橋大學(xué)歷史學(xué)家費米爾。他是根據(jù)拉丁詞scien(了解)和法語詞science(泛指一切學(xué)習(xí)的形式)而創(chuàng)造的。但這并不意味著在這以前沒有科學(xué)家,只是scientist一詞出現(xiàn)得很晚罷了。
有人對“科學(xué)家”下這樣的定義:科學(xué)家應(yīng)具有“敏銳的觀察,精細的實驗,謹慎的分類,證據(jù)的收集,結(jié)論的研判”的素質(zhì)。
198、Author 作家
作家是從事文學(xué)創(chuàng)作的,而author這個詞正是“具有創(chuàng)造能力的”含義。它來自拉丁語的auctor,意思是“使得東西生長的人”。我們有時把某個作品比作“新苗”、“蓓蕾”,而作家們不正是培育新苗、花朵的人嗎?
199、Economist 經(jīng)濟學(xué)家
英語里“經(jīng)濟學(xué)家”和“節(jié)儉的人”是一個詞,都叫economist。它是從希臘語oikonomia(即“economy”?吹?,原义是“家务管缿槐?/SPAN>Economist最初的含義是指用錢節(jié)省,善于管理財產(chǎn)和業(yè)務(wù)使減少損失和浪費的人,也就是“節(jié)儉的人”。這個詞從家庭走向社會,從“勤儉持家”到善于經(jīng)營管理廠礦企業(yè),再到研究整個國家的經(jīng)濟狀況和理論,其含義也從“節(jié)儉的人”轉(zhuǎn)化為“經(jīng)濟學(xué)家”。
同樣,economy也從原來的“節(jié)省、節(jié)儉、節(jié)約”發(fā)展為“經(jīng)濟”的含義。
英國有個世界聞名的刊物,就叫“Economist”。
200、Postman 郵遞員
和中國古代的“驛站”相仿,古羅馬也建立了post。最初,postman是皇室的信使,他騎著快馬將國王的口諭或手諭傳送到附近的post(即“驛站”),然后換人換馬再傳送到下一站,這樣一站一站地傳下去,直到目的地。后來,這?順閃酥耙蕩菪偶娜恕?/SPAN>
Post一詞是從拉丁詞posita來的,意思是“placed”(設(shè)立的),因為最初的post是在漫長的通訊道路上“設(shè)立的”換乘站